秦楚网讯 (十堰晚报)记者 杨天娇
连续多年,十堰晚报及晚报微信都在春节假期过后刊发“离别的车站”,其中的照片令无数读者动容。照片中,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把身子探进车内,专注地看着车里的人,眼神中满是不舍。“儿行千里母担忧……爸爸妈妈,儿子多想再听听你们的唠叨啊!离别时我们彼此都装着欢笑,内心却有太多无奈和不舍,含着泪水挥手道别,期待下次再相聚。”网友周先生的留言,引发不少人共鸣。
春节,是阖家团圆的日子。每逢春节,大家总是千方百计赶回家与家人团聚,看看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,回家过年的感觉真好。不过,春节过后,原先热热闹闹的场景又很快回归平静。老人们又回到长久寂寞的等待之中,期待下一次团圆。
如愿盼来子女回家过年 孩子“撤”了心又空了
家住房县的王金凤今年62岁,两个女儿都在外地工作,平时只有她和老伴在家,每年只有有限的几个节假日才能和孩子好好聚一聚。
“听说她们要回来,车票都买好了,我特别高兴,赶紧给孩子们晒被子,准备吃的喝的,提前一周就把床给她们铺好晒好,高兴得不得了。”王金凤说,今年原本还担心孩子们因为疫情回不来,结果腊月廿二接到孩子们的消息,说她们决定开车回家,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度过了春节。现在,两个孩子又得回去工作,她和老伴嘴上虽然没说啥,但心里却满是不舍。
“她们快回去上班的时候,我就感到有些难过,不过没办法,工作在外地,不走也不行。”王金凤坦言,自己明知道孩子们最迟正月初六就要回去上班,但就是舍不得,她提前两天就在做心理建设,甚至到了初六早上还一定要看着孩子们的车开走了才肯回头。王金凤说:“这一来一走,心里挺不好受的,我担心她们在外面照顾不好自己。我和老伴上了年纪,总是希望和孩子们多待一段时间。”
孩子不回家过年感到失落,回来再走又不舍
每当春节临近,很多老人开始翘首以盼,憧憬着亲人归来,一起热闹地欢度春节。而今年春节,出于非必要不出行的防控要求,全国各地不少省市纷纷发出“就地过年”的倡议,不少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响应倡议,放弃回家过年。
2月1日,67岁的张秀梅接到儿子从上海发来的视频,称他决定不回十堰过年了,因为上二年级的女儿出沪回堰后需要隔离14天。张秀梅强忍着失落的情绪,告诉儿子没关系,她和老伴两人在家也挺好。
“现在国外的疫情形势严峻,国内也有确诊患者,形势容不得盲目乐观,举国上下为抗疫做出的努力不能功亏一篑。这些道理我懂,也理解,可我真的很想他们啊!” 张秀梅看着窗台上摆放的各种年货,给儿子腌好的腐乳,以及老伴给孙女做好的风车、买的各种小玩意,心里空落落的。
回想起往年这个时候,张秀梅早就拉着购物小车,和儿子一家前往超市或市场置办年货了。“感觉好久没见到孩子们了。”张秀梅说,自从去年十堰解封,儿子一家回到上海后就再也没回来过,只是每隔一周会有一次视频通话。“今年过年儿子说受疫情影响还是不能回来,我多少有些失落。听到这一消息,我当时就哭了。不过话说回来,即使他们回来了,过不了几天又要走,我肯定会舍不得,到时候更加难以平复心情。”张秀梅怅然地说。
热闹转瞬即逝 春节过后别忘了“空巢”老人
相见时难别亦难,团圆过后伤别离。短暂的相聚之后,所有人都“各归各位”,子女背起行囊远走打拼,老人在家面对空巢。在经历这种由热闹到冷清的落差之后,不少空巢老人会出现“节后综合征”,需要被关爱。
“作为子女,我们往往忽视了独居老人的生活。有人常常认为独居的老人只要还能够自理自立,不理也没事,长期忽略了老人们的心理需求;还有人总是以自己工作忙和子女上学脱不开身为托词,很多时候会不自觉地把回家照看父母放在不太重要的位置上。更有甚者即使住的地方离父母并不远,但也会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才回家看看。其实,父母比我们想象中的更需要子女的陪伴。”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韩一平告诉记者,春节过后,正是孤独感被放大的阶段,因此也是老年人心理问题高发的一个时段,“有一些老人,子女长期在外地生活,只能利用春节假期与孩子短暂相聚。子女离开后,老人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落的心理,甚至还会出现焦虑抑郁的情况。”
那么,如何让老人度过这一“空巢期”呢?韩一平建议,老年人可以通过微信视频,让家庭的温暖通过“云”手段完成,多和子女线上聊聊天、说说话。同时,老年人要注重情绪管理,不妨做点自己喜欢的事,丰富晚年生活。
“其实,回家看看老人并不是难事,除了春节,还有清明、五一、中秋、国庆等法定节假日。在假期,我们除了旅游、购物、打牌、看电视、带孩子,是不是还可以安排点时间回家与老人聊聊天呢!”韩一平说,总之,年后莫忘了留守的“空巢”老人,正如那首熟悉的歌里所唱的:“找点空闲,找点时间,领着孩子,常回家看看……”